App下載

關于Node.js內(nèi)存泄漏問題的分析

猿友 2020-08-24 15:30:49 瀏覽數(shù) (3480)
反饋

本文將會先給大家介紹一些理論知識,隨后再附上一個關于內(nèi)存泄漏的案例,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(xù)往下看。

Node.js 使用 V8 引擎,它的特點是會自動進行垃圾回收(Garbage Collection,GC),所以我們在寫代碼的時候就不需要像C/C++ 一樣去手動分配、釋放內(nèi)存空間,方便不少,不過仍然需要注意內(nèi)存的使用,避免造成內(nèi)存泄漏(Memory Leak)。

由緩存問題引發(fā)的Node.js內(nèi)存泄漏分析

從上圖中,可以看到 Node.js 的常駐內(nèi)存(Resident Set)分為堆和棧兩個部分,具體為:

    • 指針空間(Old pointer space):存儲的對象含有指向其它對象的指針。
    • 數(shù)據(jù)空間(Old data space):存儲的對象僅含有數(shù)據(jù)(不含指向其它對象的指針),例如從新生代移動過來的字符串等。
    • 新生代(New Space/Young Generation):用來臨時存儲新對象,空間被等分為兩份,整體較小,采用 Scavenge(Minor GC) 算法進行垃圾回收。
    • 老生代(Old Space/Old Generation):用來存儲存活時間超過兩個 Minor GC 時間的對象,采用 標記清除 & 整理(Mark-Sweep & Mark-Compact,Major GC) 算法進行垃圾回收,內(nèi)部可再劃分為兩個空間:
    • 代碼空間(Code Space):用于存放代碼段,是唯一的可執(zhí)行內(nèi)存(不過過大的代碼段也有可能存放在大對象空間)。
    • 大對象空間(Large Object Space):用于存放超過其它空間對象限制(Page::kMaxRegularHeapObjectSize)的大對象(可以參考這個 V8 Commit),存放在此的對象不會在垃圾回收的時候被移動。
    • ...

  • 棧:用于存放原始的數(shù)據(jù)類型,函數(shù)調(diào)用時的入棧出棧也記錄于此。

棧的空間由操作系統(tǒng)負責管理,開發(fā)者無需過于關心;堆的空間由 V8 引擎進行管理,可能由于代碼問題出現(xiàn)內(nèi)存泄漏,或者長時間運行后,垃圾回收導致程序運行速度變慢。

(推薦教程:Node入門

我們可以通過下面代碼簡單的觀察 Node.js 內(nèi)存使用情況:

const format = function (bytes) {
  return `${(bytes / 1024 / 1024).toFixed(2)} MB`;
};


const memoryUsage = process.memoryUsage();


console.log(JSON.stringify({
    rss: format(memoryUsage.rss), // 常駐內(nèi)存
    heapTotal: format(memoryUsage.heapTotal), // 總的堆空間
    heapUsed: format(memoryUsage.heapUsed), // 已使用的堆空間
    external: format(memoryUsage.external), // C++ 對象相關的空間
}, null, 2));

externalC++ 對象相關的空間,例如通過 new ArrayBuffer(100000); 申請一塊 Buffer 內(nèi)存的時候,可以明顯看到 external 空間的增加。

可以通過下列參數(shù)調(diào)整相關空間的默認大小,單位為 MB:

  • --stack_size 調(diào)整棧空間
  • --min_semi_space_size 調(diào)整新生代半空間的初始值
  • --max_semi_space_size 調(diào)整新生代半空間的最大值
  • --max-new-space-size 調(diào)整新生代空間的最大值
  • --initial_old_space_size 調(diào)整老生代空間的初始值
  • --max-old-space-size 調(diào)整老生代空間的最大值

其中比較常用的是 --max_new_space_size--max-old-space-size。

新生代的 Scavenge 回收算法、老生代的 Mark-Sweep & Mark-Compact 算法相關的文章已經(jīng)很多,這里就不贅述了。

內(nèi)存泄漏

由于不當?shù)拇a,有時候難免會發(fā)生內(nèi)存泄漏,常見的有四個場景:

  1. 全局變量
  2. 閉包引用
  3. 事件綁定
  4. 緩存爆炸

接下來分別舉個例子講一講。

全局變量

沒有使用 var/let/const 聲明的變量會直接綁定在 Global對象上(Node.js 中)或者 Windows 對象上(瀏覽器中),哪怕不再使用,仍不會被自動回收:

function test() {
  x = new Array(100000);
}


test();
console.log(x);

這段代碼的輸出為 [ <100000 empty items> ],可以看到 test 函數(shù)運行完后,數(shù)組 x 仍未被釋放。

閉包引用

閉包引發(fā)的內(nèi)存泄漏往往非常隱蔽,例如下面這段代碼你能看出來是哪兒里有問題嗎?

let theThing = null;
let replaceThing = function() {
  const newThing = theThing;
  const unused = function() {
    if (newThing) console.log("hi");
  };
  // 不斷修改引用
  theThing = {
    longStr: new Array(1e8).join("*"),
    someMethod: function() {
      console.log("a");
    },
  };


  // 每次輸出的值會越來越大
  console.log(process.memoryUsage().heapUsed);
};


setInterval(replaceThing, 100);

運行這段代碼可以看到輸出的已使用堆內(nèi)存越來越大,而其中的關鍵就是因為 在目前的 V8 實現(xiàn)當中,閉包對象是當前作用域中的所有內(nèi)部函數(shù)作用域共享的,也就是說 theThing.someMethodunUsed 共享同一個閉包的 context,導致 theThing.someMethod 隱式的持有了對之前的 newThing 的引用,所以會形成 theThing -> someMethod -> newThing -> 上一次 theThing ->...的循環(huán)引用,從而導致每一次執(zhí)行 replaceThing 這個函數(shù)的時候,都會執(zhí)行一次 longStr: new Array(1e8).join("*"),而且其不會被自動回收,導致占用的內(nèi)存越來越大,最終內(nèi)存泄漏。

對于上面這個問題有一個很巧妙的解決方法:通過引入新的塊級作用域,將 newThing 的聲明、使用與外部隔離開,從而打破共享,阻止循環(huán)引用。

let theThing = null;
let replaceThing = function() {
  {
    const newThing = theThing;
    const unused = function() {
      if (newThing) console.log("hi");
    };
  }
  // 不斷修改引用
  theThing = {
    longStr: new Array(1e8).join("*"),
    someMethod: function() {
      console.log("a");
    },
  };


  console.log(process.memoryUsage().heapUsed);
};


setInterval(replaceThing, 100);

這里通過 { ... }形成了單獨的塊級作用域,而且在外部沒有引用,從而 newThingGC 的時候會被自動回收,例如在我的電腦運行這段代碼輸出如下:

2097128
2450104
2454240
...
2661080
2665200
2086736 // 此時進行垃圾回收釋放了內(nèi)存
2093240

事件綁定

事件綁定導致的內(nèi)存泄漏在瀏覽器中非常常見,一般是由于事件響應函數(shù)未及時移除,導致重復綁定或者 DOM 元素已移除后未處理事件響應函數(shù)造成的,例如下面這段 React 代碼:

class Test extends React.Component {
  componentDidMount() {
    window.addEventListener('resize', function() {
      // 相關操作
    });
  }


  render() {
    return <div>test component</div>;
  }
}

<Test /> 組件在掛載的時候監(jiān)聽了 resize 事件,但是在組件移除的時候沒有處理相應函數(shù),假如 <Test /> 的掛載和移除非常頻繁,那么就會在 window 上綁定很多無用的事件監(jiān)聽函數(shù),最終導致內(nèi)存泄漏??梢酝ㄟ^如下的方式避免這個問題:

class Test extends React.Component {
  componentDidMount() {
    window.addEventListener('resize', this.handleResize);
  }


  handleResize() { ... }


  componentWillUnmount() {
    window.removeEventListener('resize', this.handleResize);
  }


  render() {
    return <div>test component</div>;
  }
}

(推薦教程:Node.js教程

緩存爆炸

通過 Object/Map 的內(nèi)存緩存可以極大地提升程序性能,但是很有可能未控制好緩存的大小和過期時間,導致失效的數(shù)據(jù)仍緩存在內(nèi)存中,導致內(nèi)存泄漏:

const cache = {};


function setCache() {
  cache[Date.now()] = new Array(1000);
}


setInterval(setCache, 100);

上面這段代碼中,會不斷的設置緩存,但是沒有釋放緩存的代碼,導致內(nèi)存最終被撐爆。

如果的確需要進行內(nèi)存緩存的話,強烈建議使用 lru-cache這個 npm 包,可以設置緩存有效期和最大的緩存空間,通過 LRU 淘汰算法來避免緩存爆炸。

內(nèi)存泄漏定位實操

當出現(xiàn)內(nèi)存泄漏的時候,定位起來往往十分麻煩,主要有兩個原因:

  1. 程序開始運行的時候,問題不會立即暴露,需要持續(xù)的運行一段時間,甚至一兩天,才會復現(xiàn)問題。
  2. 出錯的提示信息非常模糊,往往只能看到 heap out of memory 錯誤信息。

在這種情況下,可以借助兩個工具來定問題:Chrome DevToolsheapdump。heapdump的作用就如同它的名字所說 - 將內(nèi)存中堆的狀態(tài)信息生成快照(snapshot)導出,然后我們將其導入到 Chrome DevTools 中看到具體的詳情,例如堆中有哪些對象、占據(jù)多少空間等等。

接下來通過上文中閉包引用里內(nèi)存泄漏的例子,來實際操作一把。首先 npm install heapdump 安裝后,修改代碼為下面的樣子:

// 一段存在內(nèi)存泄漏問題的示例代碼
const heapdump = require('heapdump');


heapdump.writeSnapshot('init.heapsnapshot'); // 記錄初始內(nèi)存的堆快照


let i = 0; // 記錄調(diào)用次數(shù)
let theThing = null;
let replaceThing = function() {
  const newThing = theThing;
  let unused = function() {
    if (newThing) console.log("hi");
  };


  // 不斷修改引用
  theThing = {
    longStr: new Array(1e8).join("*"),
    someMethod: function() {
      console.log("a");
    },
  };


  if (++i >= 1000) {
    heapdump.writeSnapshot('leak.heapsnapshot'); // 記錄運行一段時間后內(nèi)存的堆快照
    process.exit(0);
  }
};


setInterval(replaceThing, 100);

在第 3 行和第 22 行,分別導出了初始狀態(tài)的快照和循環(huán)了 1000 次后的快照,保存為 init.heapsnapshotleak.heapsnapshot。

然后打開 Chrome 瀏覽器,按下 F12 調(diào)出DevTools 面板,點擊 Memory 的 Tab,最后通過 Load 按鈕將剛剛的兩個快照依次導入:

關于Node.js內(nèi)存泄漏問題的分析

導入后,在左側(cè)可以看到堆內(nèi)存有明顯的上漲,從 1.7 MB 上漲到了 3.1 MB,幾乎翻了一倍:

關于Node.js內(nèi)存泄漏問題的分析

接下來就是最關鍵的步驟了,點擊 leak 快照,然后將其與 init 快照進行對比:

關于Node.js內(nèi)存泄漏問題的分析

右側(cè)紅框圈出來了兩列:

  • Delta:表示變化的數(shù)量
  • Size Delta:表述變化的空間大小

可以看到增長最大的前兩項是 拼接的字符串(concatenated string ) 和 閉包(closure),那么我們點開來看看具體有哪些:

關于Node.js內(nèi)存泄漏問題的分析

關于Node.js內(nèi)存泄漏問題的分析

從這兩個圖中,可以很直觀的看出來主要是 theThing.someMethod 這個函數(shù)的閉包上下文和 theThing.longStr 這個很長的拼接字符串造成的內(nèi)存泄漏,到這里問題就基本定位清楚了,我們還可以點擊下方的 Object 模塊來更清楚的看一下調(diào)用鏈的關系:

關于Node.js內(nèi)存泄漏問題的分析

圖中很明顯的看出來,內(nèi)存泄漏原因就是因為 newTHing <- 閉包上下文 <- someMethod<- 上一次 newThing 這樣的鏈式依賴關系導致內(nèi)存的快速增長。圖中第二列的 distance 表示的是該變量距離根節(jié)點的距離,因而最上級的 newThing 是最遠的,表示的是下級引用上級的關系。

(推薦微課:Node.js微課

文章來源:www.toutiao.com/a6863362442957849102/

以上就是W3Cschool編程獅關于關于Node.js內(nèi)存泄漏問題的分析的相關介紹了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
0 人點贊